南通职业大学“党支部每周一学”学习材料(7月22日)
日期:2020-10-07 15:29:50  发布人:xcb  浏览量:718

     党员同志们:
     暑假虽然已经开始,但还有很多学院和处室的同志们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奋斗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校内巡察、“十四五”规划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种子库”建设、科研项目与专利申报等工作一线。本期“党支部每周一学”的主题为“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希望通过本周的学习能对大家开展工作起到帮助。
     一、理论学习
    (一)《南通:长三角北翼崛起“创新之都”》节选(来源:新华日报,2019年10月8日)
8月19日,启东长江口碧空如洗、涛声阵阵,容量达8.5万立方米的全球最大的C型VLEC(超大型乙烷运输船)船用液化气储罐滚装上船,顺利交付。该液罐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三耳罐设计,相比传统双耳罐设计,可以在不改变船舶长宽尺寸的情况下增加20%的装载量。
     近几个月,南通长江岸线上不断驶出令人振奋的“大国重器”:4月2日,全球最大的非自航绞吸挖泥船“新海旭”号启航,赴沙特阿拉伯“造岛”;6月7日,被称为“海上五星级宾馆”的世界最先进半潜式海洋生活服务平台“高德4号”出海试航;7月10日,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邮轮“招商极地邮轮1号”开启试航之旅……
    “南通造”频频惊艳世界的背后,是该市快速提升的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3年增长43.2%、高新技术企业数3年增长64%、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接近50%……南通反映创新水平的核心指标,已全部进入全省前列。
    “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谁抓住了创新‘牛鼻子’,谁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南通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努力成为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度协同,对长三角北翼地区具有传导和带动作用的创新高地。 

与龙共舞 打造沪通跨江创新共同体 

    风起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掀起长三角城市间深度合作新高潮。8月8日,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一行赴南通考察,在参观了众多企业、载体后,刘岩表示:“沪通科技合作正驶入‘快车道’,双方要进一步做活合作机制、做强规划对接、做深活动内容,率先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7月底召开的南通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也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作出部署,要求主动接受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探索共建跨区域多层次产业创新合作平台。
事实上,沪通“互通”创新资源早已成为常态。从2017年起,南通连续两年在赴沪召开“对接服务上海科技创新恳谈会”和“沪通科技合作推进会”。去年,更在长三角地区率先与上海签订《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两地正合力推进落实共建沪通科技合作集聚区、沪通科技资源共享合作、沪通科技创新智库战略合作、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建设4项子协议。
    “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南通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拥有丰富的岸线、土地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有条件与龙共舞,借力上海融入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南通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说,南通以上海科创中心“产业合伙人、创新共同体”为目标,持续强化与上海科技服务机构、上海科技园区、上海高校院所、在沪知名企业、上海“双创”人才、上海创客资源“六大对接”,接技术转移和人才回流。
    铛!3月27日,伴随着清脆的敲钟声,江苏尚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在新三板挂牌,这家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南通光电工程中心孵化的企业,已成长为公共安检和工业无损检测核心部件领域的领跑者。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南通光电工程中心为代表,沪通两地已共建了超过80家创新资源合作平台载体。
     “上海智慧”植入南通“产业土壤”,催生大批创新成果:中天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高性能架空导线材料与制备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申报的“深水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等多个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项目立项支持……
    沪通科技合作正在加速。数据显示,去年两地产学研合作为128项,较两年前增长62%,今年有望突破200项。上海80%的高校院所与南通60%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近期,两地还将开通第一批沪通大仪补助线上受理、线上审核和线上兑现,并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开展创新券跨区域使用试点。 

聚焦聚力 锻造城市未来“创新核” 

    8月25日,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南通创新基地正式落户中央创新区。基地负责人瞿研说,石墨烯作为“新材料之王”,对经济、科技、环境等各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基地将依托中央创新区优质研发资源,建设研发平台和联合实验室,布局石墨烯基因工程、传感器等前瞻技术,打造石墨烯产业研发应用高地。
与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相比,南通科教资源匮乏。如何快速提升城市创新浓度?工在一定区域内高度聚合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形成核裂变的爆发效应,再以这一区域为“创新核”,构建起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全市域创新网络。
    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就是南通精心选择的“反应场”。实质性启动建设仅两年多,中央森林公园景观带、科创中心、文创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医学中心“一带四中心”布局已初现现实模样:紫琅湖和中央森林公园景观带已建成,科创中心一期、人才公寓一期、大剧院、美术馆、三甲医院、国际会展中心均已开工,会展中心今年10月建成投用,其余将于明年陆续交付使用。
    中央创新区与一般的城市新区有何不同?“我们只围绕一个核心——人。人才需要什么,就规划建设什么。”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琦说,中央创新区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地段全部留给科创企业和公共载体,紫琅湖沿湖区域没有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除此之外,南通还为中央创新区量身打造了“两个一百”优惠政策:建立“100亿元科创基(资)金”,对创新创业主体给予全方位扶持支持;建设“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以优惠价格销售、租赁给高端人才。
“这只是我们向南通转移走出的第一步。”7月19日,上海电气在上海以外的首个区域总部——上海电气南通中央研究院在中央创新区紫琅湖畔奠基,将设立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通分院)、环保工程研究院、建筑工业化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引进高端研发人员不少于2000人,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郑建华在致辞时表示,“将在战略上作重要调整,进一步把重心集聚在南通,把研发重点转移到南通。”
    众多企业和科研院所作出与上海电气同样的选择。截至6月底,中央创新区已引进各类项目48个,科技型项目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占比62%,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占比23%,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建筑等产业项目占比15%。已签约项目预计引进各类人才近万名,其中领衔院士5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名医等国家顶尖人才5名。 

精准施策 激活创新创业澎湃动力 

    7月底,北京传来喜讯,南通民营企业跃通数控牵头的“面向定制式木工家具制造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示范线”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立项,将获中央财政1385万元资助,实现南通企业在这一重点专项上零的突破。在年初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通5家单位参与的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总数为前5年之和。令人意外的是,南通5家获奖单位全部是民营企业。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民营企业众多的南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问题曾普遍存在。“一开始我们很烦他,后来慢慢觉得他讲得有道理,下决心拿出2000万元搞研发。”位于海安的启弘纺织公司曾因害怕资金“打水漂”而不敢创新,年产值长期无法突破5000万元。海安机关干部邓木林三天两头上门,动员企业嫁接高校科研成果,最终推动启弘与江南大学经编工程研究中心“联姻”,成为国内首个可以生产“3D”针织布的企业,产值额连年翻番,迅速突破6亿元。
    大批企业正是在“有形之手”的推动下,激活内生动力,驶入创新轨道。近几年,南通大力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累计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78家;推动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年发放1000万元市级“创新券”和1000多万元的科技金融贷款贴息;推进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仅去年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823家,通过认定636家,均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08家。
    让每一颗创新种子都落地生根、每一个创业梦想都扬帆起航,南通在全省率先开发建设“创新南通”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创新创业政策、孵化载体、研发平台和服务机构等创新创业资源,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服务链。平台已集聚55个众创空间、40个省级以上孵化器、64位知名专家、3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5个院士团队、80名双创导师,汇聚创新创业项目2800多个,其中15个在国家科技创业大赛获奖、21个在省科技创业大赛获奖,累计发布科技成果1800多项、企业技术需求1100多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300项。
    放眼江海大地,处处涌动创新创业热潮。去年,南通科技创业大赛暨“通创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达427个,刷新纪录;今年大赛报名项目达737个,再增72%。据不完全统计,该市通过“双创”项目创办的企业,已有186家入库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库,83家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月,2019中国创新百强县区榜单公布,南通所辖8个县(市)区全部上榜,成为全国仅有的4个下辖区县100%入榜的城市之一。南通已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5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排行榜”(30强),科技创新水平列《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地级市第8位。
时任南通市市长徐惠民说,南通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3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初步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深刻理解创新思维》(来源:光明日报)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其中包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深入理解创新思维,可以从创新思维的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与路径来认识。

创新思维的科学性 

    重视创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创新,他们指出,“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即马克思主义者要依据实践的变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人们的思维“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最终实现思维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非常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创新性谋划,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创新了新的理论、形成了新的制度、发展了新的文化。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内在统一、一脉相承的创新成果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青春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思维,立足新时代,寻找新思路,解决新矛盾,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强调创新思维要以问题为导向,彰显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这种“时代声音”来自人民群众的期待,来自人民群众利益的诉求,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人民至上是创新思维的价值坐标,创新思维应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对反映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的创造性分析与解决。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意味着保持对一切既有成果的怀疑,意味着对落后观念的否定,意味着对迷信的打破和对陈规的超越,进而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创新思维的系统性,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外交等众多领域,是一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 

创新思维的实践性 

    我们坚持创新思维,根本目的是要回答中国和世界“向何处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虽然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压力和重担变小了,相反,越是接近目标,任务越艰巨,困难和风险越多。当今世界,“黑天鹅”频飞、“灰犀牛”乱撞、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有所抬头,尤其是近年来由美国挑起的经贸摩擦,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成为各国化解挑战、谋求发展的方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创新实践。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回答中国和世界“向何处去”的未来之问。
    创新思维的实践性体现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意蕴。坚持创新思维,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挥其改造实践的伟力,才能“创造些新的东西”,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的形成深刻体现了创新思维的运用。坚持创新思维,有利于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面貌取决于是否善于谋划创新和勇于实践创新。自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们能够实现从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创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在今天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坚持创新思维,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受各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增长动力不足,人类社会面临经济低增长的“新平庸”风险。面对挑战和风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寻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彻底摆脱‘新平庸’的风险,只能向创新要动力”。善于和勇于创新,是突破世界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与路径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一是溯本创新法,就是从追寻事物本质中创新认识,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根本上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二是全局创新法,就是从全局着眼,全方位、立体化和多角度地分析事物,从而得出对事物的科学认识。三是正反结合创新法,就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谋划现实和未来。历史是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们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得的知识可能是进步的最有效的工具”。这里的“进步”,即是指在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实现的“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正面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而且还从反面思考苏联解体的教训,正是在这样的正反结合中得出一系列的创新性认识。
    鼓励和推进创新思维的形成,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一是巩固和完善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的体制机制。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增强,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优化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二是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创新精神的成长史,“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新时代还要继续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运用创新思维应对新挑战、满足新期待和开拓新局面。三是着力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与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一方面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减负降压;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能动性,使其“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协同创新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在谋划创新过程中,决不能囿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而是应积极主动走出去和引进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二、观看视频
    《金一南: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下)(30分钟)
    《突破思维定势》(15分钟)
    三、研讨主题
    如何用创新创业创优的担当勇气,反对“不愿否定自己、不敢否定自己”的僵化思维,推动工作取得更大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