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7月15日,省教育厅召开新一届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作会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了全省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成效,深刻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全面部署了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举措,提出了新一届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工作任务。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本周我们将学习葛道凯厅长在新一届江苏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相关内容。
下面,让我们开始本周的学习吧!
一、葛道凯在新一届江苏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一届江苏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作推进会。首先,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上一届教指委为全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入选新一届教指委的全体委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4位同志作为新一届教指委的代表作了发言,讲得都非常好,可以说,有站位、有情怀、有见解、有担当,听了很受启发,大家要相互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四方面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围绕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
一是在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二是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是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做到“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思政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坚定发展信心,江苏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江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育人育心相结合,推动全省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连续三年明确高校思政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将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省属高校党建考核指标体系和省委巡视及意识形态专项巡视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有力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抓思政课,听课讲课已经形成一项制度、成为一种常态。
二是思政课建设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近几年,先后出台《江苏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实施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五大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省示范马院建设、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点以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重大专项等项目,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发展、为提高思政课质量打造了全方位的政策供给体系和全过程的政策保障体系。
三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配齐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截至2022年4月,全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比例达到1:398,其中省属高校师生比为1:344,已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创新实施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在首批16位培养人选中,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主持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2人获评江苏最美教师。
三、全面对标找差,清醒认识当前江苏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对标对表中央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客观地讲,我们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一是在思想认识方面,个别高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实质性重视程度还不够,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硬招、实招还不够多。
二是在教师队伍方面,少数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质量两类问题并存。有的思政课教师,学科认同度还不够高,缺乏事业情怀。
三是在教学效果方面,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脱节,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一些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说理不够透彻,经不住、经不起学生的追问,有些甚至不敢跟学生去讨论。
四是在评价体系方面,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尚未完全建立,分类评价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教师评价体系和能力贡献价值都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四、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我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把时代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学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江苏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要健全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今年秋季学期,各高校要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已经开设的高校,要认真总结经验,把这门课程打造成品牌课、示范课、特色课;准备开设的高校,要博采众长,组建精干的教学团队,强化课程教研,确保高标准开好新课。此外,要加强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深深印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正向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擦亮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
二要深化教学改革。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的要求高,有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和教育性。要创新教学方法,多用事实、案例、数据阐述政治理论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讲出价值引领的说服力、感召力。要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感悟思想伟力、廓清理论迷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目前,40岁以下青年思政课教师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主体,要着力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教学方法运用的能力。三要加强学科支撑。思政课建设的成败在于是否有学理性支撑和完整的学科体系支撑。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加大支持力度,力争打造若干个全国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联动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对思政课建设的支撑作用。
(二)加快构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课之大,不仅是指课堂空间之大,也包括教育视野之广大、教育内容之博大、教育主体之宏大。我们一定要善于使用,将大思政课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一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中讲。要深化对“大思政课”深刻内涵和实践路径的研究,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现场教学。今年立项的22项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中,有14项都是围绕“大思政课”进行的改革,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探索实践。
二要打造网络云课堂。通过推进“互联网+教育”,把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融为一体,打造线上线下完整的育人体系。要持续深化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集体行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智慧课堂、网络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线上一流课程,推进优质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
三要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要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的“孤岛效应”,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思政课程重在有机融入、顺势而为,切忌把毫无关联的、简单生硬的思政元素生拉硬拽到专业课教学当中,低层次形式主义的课程思政,效果注定也是不好的。要通过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本领,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随着全省思政课教师数量的逐步达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最主要的工作重点是对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我省个别高校发生的马院教师课堂违纪事件,警示我们一定要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强化教学管理,健全不合格教师淘汰退出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厚、师德师风正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充分发挥教指委作用
今天,新一届江苏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已经正式成立,省教育厅对教指委是寄予厚望的。在座的各位同志,作为教指委委员,不仅是一份荣誉,更要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各位委员是江苏思政课领域的专家,要牢记初心使命,履职尽责,充分发挥作用,为江苏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要发挥好决策咨询作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建设规律,针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或听课活动,准确研判我省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提出建议。这里,我提一个具体要求,各位委员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专题调研,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努力为推进全省思政课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二要发挥好培训指导作用。要按照全省高校师资培训的有关要求,主动参与、积极承担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工作。要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各分教指委每年应组织思政课教师至少开展1次集体备课或专题研讨,形成指导性教学建议,全面提升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三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要积极关注全省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成长,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开展省级教学展示活动、跨校集体备课等方式,加强教指委委员、教学名师、教学科研骨干与青年教师的联系,开展团队化交流、点对点指导,建设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凝聚力和事业心,不断提升全省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要发挥好支撑保障作用。要围绕江苏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推进具有江苏特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江苏品牌和江苏名片。要有组织地开展督导检查,指出问题、提出对策,总结经验、示范推广。
各位委员,办好高校思政课,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为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节选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坚持科学精准防控,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疫情,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流行株,现有研究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剂量更低,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现有疫苗对预防该变异株所致的重症和死亡仍有效。
三、公共措施
(一)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和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品等传统媒体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倡导公众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疫情期间减少聚集、聚餐和聚会,配合做好风险排查、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保持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高身体免疫力,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策略措施培训,消除恐慌心理,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宣传教育内容可参考附件1《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二)疫苗接种。
1.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人群范围扩大至3岁以上,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3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应接尽接。
2.对于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目标人群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3.重点提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
(三)爱国卫生运动。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出农村、城乡结合部、公共聚集场所等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四、疫情监测
(一)疫情发现报告。
1.病例发现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流行病学史采集和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监测,一旦发现可疑患者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发现初筛阳性人员要遵从“逢阳必报、逢阳即报”原则,在出具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进行初筛阳性报告,经确诊后应在2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治疗,根据病程进展及时订正临床严重程度。
2.无症状感染者发现报告。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纳入社区管理人群等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区域人群筛查等途径发现。核酸初筛阳性人员,要在出具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进行初筛阳性报告,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应在2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转运至方舱医院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严格做好健康监测,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24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
3.聚集性疫情发现报告。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范围内发现2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聚集性疫情主要通过常规诊疗活动、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审核分析、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等途径发现。聚集性疫情应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报告。
(二)多渠道监测预警。
按照点与面结合、症状监测与核酸检测结合、传染病监测系统与其他部门监测系统结合的原则,开展人、物、环境等多渠道监测。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汇总多渠道监测信息,开展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提出风险评估结果和预警响应建议,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风险提示。
3.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监测。学校和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人员,监管场所、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下应做好相关人员症状监测。辖区内出现1例及以上本土感染者后,应及时组织完成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按照每天至少20的抽样比例或按照辖区检测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五、疫情处置
疫情发生后,应立即激活指挥体系,迅速完成常态和应急机制转换,以地(市)为单位成立前线指挥中心,省、市、县联防联控机制协同联动,扁平化运行,统筹调度资源,果断采取应对处置措施。
(一)传染源控制。
1.确诊病例。确诊后应在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2.疑似病例。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集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复核,期间单人单间隔离,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3.无症状感染者。参照轻型病例进行管理,在方舱医院进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6天和第7天采集鼻咽拭子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或检测阴性,可解除在方舱医院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继续在方舱医院集中隔离至满足出舱标准。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应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二)流调与风险区域(人员)划定管控。
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发现早、病例数少、未发生社区持续传播的疫情,需快速开展精准流调,对病例既往接触史和活动轨迹进行详细调查,明确病例的感染来源,判定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等风险人员,划定风险区域等。
当疫情进一步发展,病例数明显增多,出现社区持续传播,传播链难以理清,且社区已划定为中高风险区实行封管控措施管理,流调重点调整为掌握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时间等,用于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疫情发展态势分析。
对有高风险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对有中风险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采取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期限自离开风险区域算起。对有低风险地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3天内应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健康监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中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管理措施由各地制定并对外发布。
(八)心理健康服务。
各地要制定受疫情影响人群心理干预方案,梳理当地线上线下各类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心理干预队伍。建立完善由市级设立心理专班、县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设立心理专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专干的心理干预“三专”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心理热线服务,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教力度,组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对患者及家属、隔离人员、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等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
八、加强重点环节防控
(二)重点机构。
对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或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重点机构,加强内部管控、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和个人防护等防控措施。辖区内发生本土疫情后,配合执行当地疫情应急处置要求,同时根据防控需要,养老院、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护理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监管场所可实行封闭管理、视频探访等措施;高等学校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聚集,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可停止线下授课;大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可采取弹性工作制;重大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非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数量等措施。
附件:1.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1.勤洗手。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2.科学戴口罩。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应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就医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口罩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3.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注意纸巾不要乱丢。
4.少聚集。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参加喜宴丧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5.文明用餐。不混用餐具,夹菜用公筷,尽量分餐食;食堂就餐时,尽量自备餐具。
6.遵守1米线。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购物时,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7.常通风。提倡勤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温度适宜时,可使窗户常开。
8.做好清洁消毒。日常保持房间整洁。处理进口冷冻食品的炊具和台面,病人及访客使用的物品和餐饮具,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收取快递时,用75的酒精或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喷洒快递外包装,拆封后及时丢弃外包装,并做好手卫生。空调使用前,要对空调壁挂机过滤网、蒸发器表面、进出风口进行清洗和消毒。
9.保持厕所卫生。马桶冲水前盖马桶盖,经常开窗或开启排气扇,保持存水弯水封。定期清洁消毒厕所内卫生洁具和地面,表面有脏污或霉点时,要及时清洁消毒。
10.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做好每日健康监测,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11.核酸检测。按要求配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本土疫情处置中的核酸检测,确保“应检尽检”,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12.疫苗接种。响应国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政策,3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应接种疫苗,做到“应接尽接”,保护个人健康。
三、视频学习
“九二共识”系列微讲座(时长14分钟)
《“九二共识”是如何达成的?》
《“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九二共识”白纸黑字,不容否认!》
《为什么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
四、专题研讨
请结合葛道凯厅长讲话精神,为推动我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建言献策。
南通职业大学“党支部每周一学”学习材料 (2022年8月10日)
日期:2022-08-10 16:41:45 发布人:xcb 浏览量: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