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职业大学“党支部每周一学”学习材料 (2022年5月11日)
日期:2022-05-11 08:34:47  发布人:xcb  浏览量:171

    同志们:
    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全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为确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师生健康、校园安全和教学秩序,指导学校教职员工切实履行疫情防控责任,近日,教育部组建专家组研制了《学校教职员工疫情防控期间行为指引(试行)》。
    近日,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南通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南通实践”,为我市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建设大门户,同奔共富路,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本周我们将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精神,学习教育部组建专家组研制了《学校教职员工疫情防控期间行为指引(试行)》和《南通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精神。
    下面,让我们开始本周的学习吧!
    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来源:新华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2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大政策协调和物资调配力度,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履职尽责,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是来之不易的,各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习近平强调,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要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加强疫情特别严重或风险较大的地区防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会议指出,要围绕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抓好疫情防控的重点环节。要全面增强收治能力,发热病人多的城市要抓紧增加定点医院、治疗床位和隔离点,加快疑似病例检测速度,坚决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提高收治率。要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加强社区防控,切断疾病传播途径,降低感染率。要提高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救治水平,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救治患者,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加大药物和疫苗科研攻关力度。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依然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要着力解决床位和医务人员等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加快改造扩容定点医院,增加重症床位供给,畅通收治转诊通道,全力以赴救治感染患者。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武汉以外地市要责任包干、落细落实。人口流入大省大市要按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要求,加强对返程人员的健康监测,做好交通工具场站消毒通风等工作,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会议强调,要强化医疗物资等的供应保障,充分调动口罩、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加快推动企业复工达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产能或转产,帮助解决缺员工、缺设备、缺原材料和资金紧张等问题。紧缺物资要进行统一调拨,优先保障重点地区需要。同时,要做好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工作,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抓好主副食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节,各地要抓紧组织好种子、化肥、饲料等农资供应,落实好春管春种措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会议指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要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原则,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实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对偏颇和极端做法要及时纠正,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会议强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要更好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好各地疫情防控资金需要。要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大优惠利率信贷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完善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要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要在确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分类指导,有序推动央企、国企等各类企业复工复产。要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会议指出,要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要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扩大实物商品消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要支持外贸企业抓紧复工生产,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要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合作,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推动外资大项目落地,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保护外资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二、学校教职员工疫情防控期间行为指引(试行)(教体艺厅函〔2022〕16号)
    为保障师生健康、校园安全和教学秩序,健康教育专家根据国家发布的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为学校教职员工履行疫情防控责任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为“健康第一”理念的践行者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模式、生活方式和运行秩序。学校教职员工都是校园疫情防控的责任人、奉献者,也是自身健康的负责人、守护者,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促进者。教职员工全身心抗疫,同疫情交战,与时间赛跑。作为教职员工,要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加强个人防护,保重身体,对自身健康、学生健康和校园健康负责,确保健康、安全、高效工作。
    二、校内校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坚持科学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心理健康,加强健身锻炼。在校外避免进入通风不良、人群密集的密闭空间或公共场所。减少参加校外大型会议、培训、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不将疫情风险带入校园。
    三、在实践中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自觉接受疫情防控教育培训,遵守《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在日常工作生活和抗疫实践中跟进学习疫情防控政策、法规和制度,提高防病意识、自我防护能力与环境消毒技能,增强疫情防控实际本领。在校园进入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状态时,按岗位分工配合做好核酸检测、流调转运、隔离管控、住院就医等重点工作,主动完成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任务。
    四、严格遵守学校疫情防控规定
    积极配合入校登记,接受身份核验和体温检测,必要时出示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证明,健康码和体温正常、佩戴口罩方可进入。严格落实外出请假备案制度,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倡导非必要不出校、不出市、不出省。遵守学校疫情防控期间工作规定,学校一旦进入疫情防控应急状态,严格遵守当地封控、管控或防范管理。
    五、主动如实报告自身健康状况
    主动如实报告自身及共同居住人员的健康状况尤其是新冠肺炎相关症状以及近期行程等信息。符合接种条件的要按要求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按照规定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就医。
    六、引导学生非常时期健康成长
    全面履行学校疫情防控职责,为学生履行疫情防控个人责任做表率。各科任课教师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线上教学高质量,线下教学保安全。辅导员、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倾听学生心声,加强学生思想引导、生活关心、心理关爱。分类精准指导在校、居家防护、隔离医学观察或住院就医的学生安全学习、健康生活。
    七、当好全校疫情防控的领航者
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各岗位教职员工的防控职责并组织监督落实,关心关爱全体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组织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属地政策规定、教育系统要求,加强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学校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健全学校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将学校疫情防控纳入属地联防联控机制。
    八、认真履行学校医护工作职责
    校医院、医务室等工作人员应发挥专业技术保障作用。支持学校制定实施疫情防控方案、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对接联系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做好桥梁纽带。负责学校卫生设施管理、卫生保障、监督落实等工作。组织校内外出就医人员的闭环管理。
    九、从严执行校内留观场所规定
    校内(临时)隔离(留观)室的工作值守人员,要确保必备物资齐全,操作流程规范,记录详细完整,业务技术合格,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可疑感染或较高风险暴露时立即进行紧急隔离。
    十、服从校园防控队伍各项要求
    学校卫生管理员、宿管人员、辅导员或班主任、校内志愿者、宣传员等校园防控队伍要规范开展服务。加强个人防护,按照规定坚守岗位,原则不出校门,不参加具有疫情风险的活动。负责学生管理和服务的校园防控人员,必须掌握"三区两通道"和穿脱防护服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十一、特殊岗位人员加强健康管理
    校(楼)门值守人员、保洁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等应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工作期间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食堂工作人员应当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与消毒。如出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应立即上报并及时就诊,不得带病工作。校内工地施工人员进入校园及到岗工作应检测体温,查验健康码、行程卡。
    十二、外联人员遵守闭环管理要求
    校内负责外出采购以及接受校外物流的工作人员,科学佩戴N95口罩和防疫手套,强化个人防护,按规定做好物流缓冲区物资管理工作,对外来物资配送和快递人员核查、登记与管理,加强冷链食品包装、邮快件预防性消毒,接触校外来人应保持安全距离。根据疫情变化遵守学校相对闭环管理规定,减少或不与校内其他教职员工接触。
    三、南通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节选(通政办发〔2022〕42号)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的关键期。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建设教育现代化为统领,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2020年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综合得分达92.86分,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目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监测水平指数、发展指数、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教育强市建设实现新跨越。
    (二)发展环境
    当前,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加快了教育形态模式变革,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市加快推进战略机遇转化,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奋力建设“一枢纽五城市”,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迫切需要教育对接南通优势主导产业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统筹布局的需求,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
从人民群众的需求来看,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及“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对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产生重要影响,迫切需要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教育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态势,急需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注重培养信息社会的学习能力和复杂环境下的独立思考能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从教育发展内在要求看,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多样且又适合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充分、教育供给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幼儿园尤其是优质普惠园总量不充足;基础教育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还有差距;职业院校特色发展不够、吸引力不强;高等教育总量尚需扩增、结构尚需优化、层次尚需提升;南通教育新生代代表人物群体有待深化培育;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方式、路径仍需有效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适应职后终身教育发展的社会教育资源尚待丰富;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尚需健全,全社会尊师重教、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的育人氛围尚需进一步营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南通实践”,为我市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建设大门户,同奔共富路,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市、县党委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于各项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规划优先,在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产业、城建等专项规划时,统筹考虑教育发展需要。坚持教育投入优先,加大教育项目建设力度,补齐教育短板弱项。坚持教育资源配置优先,推动土地、编制、人力等资源优先向教育倾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平衡、充分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提高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质量和普惠性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办好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开放共享教育资源,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坚持依法治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地方教育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教育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保障和促进学校自主办学,构建政府与学校管办分离、学校与家庭社会良性互动的新型教育治理体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和支持教育教学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优势。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畅通中等、高等和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沪苏通教育资源共享、协作联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发展目标
    聚焦市委、市政府关于南通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的目标定位,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高地、教育创新高地、教育供给高地、教育政策高地、教育生态高地、教育精神高地”等6个“高地”建设,争当江苏教育现代化高水平示范区、长三角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极、国家级教育改革试验区。到202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和主要指标全省领先,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教育体系更加完备。15年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3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制度更加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师生配比、经费投入、班级学额、教育装备等教育质量保障条件持续改善,课程体系、学业评价等基础性质量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各学段学生学业水平持续领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教育公平有效保障。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教育全面振兴,弱势群体受教育者得到更多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型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到2025年,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均达到60%以上。
    ——教育活力持续激发。教师队伍数量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有效提高、专业发展更加有力、待遇保障更加到位、管理机制更为科学,教师职业更受尊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法规制度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等基础性制度更加完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教育教学环境更加绿色、安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服务发展更具成效。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与人口发展变化更相协调,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更匹配,高校创新源、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充分发挥,应用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教育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8 >99
    2.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0 100
    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12.3
    5.新增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34 15.5
    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90以上 >90
    7.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达标率(%) 0 60
    8.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比例(%)
    其中:小学
    初中
    49.8
    59.3
    80
    85
    9.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达标率(%) 0 >60
    10.进入全国前列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数(所) 0 ≥2
    11.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95.2 97
    12.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参与率(%) 25 30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校联盟机制,健全思政课兼职师资多渠道选聘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突出关键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少年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新时代德育工作。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大力推进学科育人,建设20个左右市学科德育名师工作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用好《走近张謇》地方教材,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班主任选拔、任用、激励制度。发挥关工委作用,团结教育青少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专栏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主要目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主要任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常态化开展工作;提升班主任及德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发挥省级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示范引领价值;推进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和示范校建设;形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实施步骤:2021年,建立2个分别由南通大学、通师高专领衔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培育建设思政育人特色学校30个;2022年,认定并授牌南通市首批德育名师工作室20个,选树劳动教育示范基地5个、劳动教育示范校30所;2023年,形成省、市、校三级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2025年,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育人成效。
    保障条件:完善班主任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配足配齐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加强业务培训;落实经费保障。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展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开足开好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1.5小时,校外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配齐配强体育教师,确保中小学专任体育教师与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220。扩大南通市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效应,构建南通特色“体教融合”育人机制。推动体育传统特色校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实施“一生一运动”项目,推动每名学生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开展中小学毕业生体质健康监测考核。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开展师生生命健康守护行动,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完善校园艺术节常态化展演机制,确保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艺术活动、拥有1—2项艺术爱好或专长。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培育一批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配齐配强美育教师。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实现语言文字达标校全覆盖,100所学校达到市级以上示范校标准。
    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大中小学必修课,落实劳动教育课时,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内涵。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类课程,鼓励学校、教师进行“学科劳育”的教育实践创新,建设50所南通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推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支持学校在校内或与企业(农场)等共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省、市、县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广泛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一周的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学生动手实践性劳动技能比赛,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拥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
   (二)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略
    (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构建“中、高、本、硕”贯通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层次,提高中职学校五年制高职学生占比,创建2—3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整合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资源,组建大专层次卫生专科学校。推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支持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创成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支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创建省级重点技师学院。加快南通职业大学校区置换,支持南通开放大学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创建职业本科院校。推动高教园区规划建设。
    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集约化、精品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加大省“领航计划”职业学校建设力度;创建5所左右国家优质中职校和高水平高职院。支持职业院校办好特色优势专业,紧扣南通制造业大市建设目标,围绕产业布局优化专业设置,设置适应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支持3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推进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地区创建,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南通实践”。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培育和认定50个市级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和专业,评选建设10个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20个左右市级、5个左右省级、2个左右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建立以服务地方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职业学校评价体系,提高毕业生留通就业率。加快推进产教园、产业学院建设,与南通优势产业链紧密对接,为实体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专栏7: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工程
    主要目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切实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融合教育产业双链,化解人才教育与产业需求矛盾,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任务。搭建合作发展平台,牵头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组建职教集团和产教联盟;指导中职学校建设一批省级优质专业,支持高职院校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组织遴选一批市级产教融合示范性专业和企业;推进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设计南通中小学职业体验项目课程,促进职普融通。
    实施步骤。2021年起,每年评选认定10个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和专业;2022年,培育1—2个对接优势产业链的产教联盟或职教集团;2023年,建设20个左右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2024年,评选建设10个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25年,培育2—3个在长三角区域有影响力的产教联盟。打造20个左右市级、5个左右省级、2个左右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
    保障条件。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评价体系,强化督导检查;加大财政支持,加强宣传发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主动参与的产教融合良好氛围。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院校创建国家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支持在通高职院校与全市中职学校结对发展,打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课堂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巩固我市中职学生通过“职教高考”升入高职院校的领先优势。不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全省初中起点七年贯通培养师范定向生试点项目。打造“新职师”培养体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以上。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大国工匠”“南通工匠”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建成50个左右南通市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
    (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支持在通高校改革发展。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南通城市发展,进一步统筹全市各类高等教育资源,有序推进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高等教育规模、类型、层次和空间布局。推进厅市共建南通大学,支持南通大学入围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支持南通理工学院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创成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资源,鼓励多种形式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实现高校资源数量、质量双提升。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基地建设。
    提升高校服务地方能力。支持在通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本科院校毕业生留通就业。紧扣产业发展需要和创新型城市人才需求,引进知名高校来南通设立研究院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打造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新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一批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协同创新中心。健全高校与行业骨干企业、创业型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机制,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校地融合网络;拓展省属高校与市属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专栏8:高等教育科教创新融合工程
    主要目标。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推进南通高等教育内涵式、创新性发展,以特色一流为目标,推动在通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方面争创一流、特色发展。
    主要任务。支持在通高校面向南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在通高校开展高层次科学研究。支持在通高校参与国家级、部省级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扶持一批国家级、部省级和市级高水平创新基地。支持在通高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南通不断输送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实施步骤。2021年起,持续支持南通大学建设海洋学院,支持创建1所职业本科院校,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基地建设。202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或设立研究机构,促进科教融合人才培养。
    保障条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在通高校创新发展服务保障力度,支持、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五)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略
    (六)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
    略
    (七)促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在通高校与国(境)外院校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进职业院校借鉴和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培养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巩固和发展友好城市教育交流,鼓励中小学校与国(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新增50对中外友好结对学校。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教育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引培并举,推进教师境外研修与互派交流,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加强对口支援、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合作。
    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国内高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来通合作办学。积极鼓励在通高校以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为重点,与世界知名高校联合举办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职业学校或中小学校走出去办学,与社会力量共建海外分校。鼓励有条件的民办中小学开办或转型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支持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吸引国(境)外学生来通修学旅行。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努力提升民办学校的国际化教育质量,引导优质普通高中承担国际合作项目,支持高品质普通高中参与创建海外中国学校试点建设,拓宽海外升学通道,不断满足南通百姓对教育多元化、优质化、国际化的需求。加强与世界高水平职业院校、产业龙头企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探索,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积极拓展中外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和学分项目,大力推动在通高校学生海外学习。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来通学习。继续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育50个以上国际理解教育基地。
    (八)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坚持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的前置条件。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监督举报、诚信承诺、失信惩戒机制。大力发掘和宣传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推进建设南通教育精神高地。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强市县两级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完善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学校四位一体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新入职教师至少接受连续6个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建设校本研修管理平台,推进校本研修常态化、规范化,强化基于教育教学现场的实践性培训,构建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四合一”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推进教育人才高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培养和造就5000名左右骨干教师、500名左右卓越教师、5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师,评定25名左右领航校长,促进成长一批具有南通风格、南通特质的教育名师,打造一流的通派教育人才高地。创新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建立实施“江海名师”支持计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切实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
    (九)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体系。加强全市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拓展“慧学南通”公共服务体系广度、深度,构建共享式“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智慧平台,深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和应用,首创教育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按照“融合、创新、安全、开放、共享”的理念,构建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全面打造高水平智慧校园,到2025年,全市所有学校全面建成智慧校园。
    完善数字化学习支持体系。完善智能时代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全过程融合。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提高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备的教育政务数据体系,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提升教育治理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服务、管理事务“一网通办”。建立“互联网+监管”的新机制,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教育环境、推进政务公开。加快信息化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建设,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逐步构建起各方共同推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
    (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职能,推动省市共建、地方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教育。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为重点,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新型关系,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评价的教育管办评新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在教育教学、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教师选聘、经费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减少政府及其部门对学校的行政干预,主要运用法规、政策、标准等支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自主、合作、探究”课程改革理念,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评市级教学成果奖,力争新增2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以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立学课堂”。密切工学结合,进一步推动企业直接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完成从管理者本位向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转变。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制定我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施办法。聚焦重点领域或关键环节,在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启动一批改革试点项目,确保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动育人评价由知识导向转为综合素养、关键能力导向,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具有南通特色、符合教育实际、体现科学教育质量观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完善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教育工委具体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统筹指导,定期研究学校党建工作,指导和推动学校党建工作。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大力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建设,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加强学校党组织管理、党员教育管理,积极探索“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路径和机制。加强教育系统统战和群团工作,坚持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引领广大教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党建为统领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汇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力量。

    专栏12:全面从严治党“1+N”制度体系建设工程
    主要目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采取刚性约束手段,发挥规范引导功效,将制度建设的重心从建章立制转向依靠制度进行治理,着力实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主要任务。修订教育系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搭建制度框架,建立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1+N”制度体系。
    实施步骤。2021年,巩固市委巡察教育系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修订完善《南通市教育局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汇编》;2022年,修订全市教育系统《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组织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组织监督责任实施意见》,夯实制度体系“1”的基础;2023—2025年,按照“有重点、重质量、讲实效”的要求,对制度体系“N”的部分全面梳理,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健全规则体系,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
    (四)保障条件。强化组织领导,充实人员力量,注重顶层设计,把握教育特点,狠抓制度落实,形成长效机制。

    选好配强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建设“三强三优”好班子。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设立党组织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计划,储备青年力量、培养骨干队伍、打造领军团队,努力培养政治家型、教育家型书记、校长。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挺纪于前,加强教育系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法纪教育和日常监督。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建设。完善教育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依法有序推进教育内部审计全覆盖,强化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和述职评议制度。加强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推进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创设有利于教育快速发展的法治环境,依法维护和保障教育健康发展。健全教育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建立教育决策咨询、公示、听证制度,推行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程序,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教育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依法实施教育管理的方式与手段,加强教育行政指导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加大对违规招生、违规办学、违规有偿补课等行为的查处惩治力度。
    加强依法治校。推动学校依法办学、从严治校。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权利,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符合法律要求。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评议学校工作机制,监督学校办学行为。推进校务公开,努力形成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监督的良好局面。深入推进学校法治建设,100%学校达到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标准。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模式,建立由政府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组成的中小学校校务委员会,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职工和家长参与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教师委员会,负责教师选聘、职称评审、专业发展、绩效考核和奖励惩戒。探索实行校长职级制,促进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倡专家办学、教育家办学。
    (三)持续加大教育投入
    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合理确定并适时提高相关财政拨款标准和投入水平。各地教师培训经费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中小学校按不少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比例安排培训经费。提高教育装备经费投入效益,推动学校装备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保障和支撑南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硬件环境。按照培养成本合理分担原则,建立健全非义务教育学校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和收费收入使用管理。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面精准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教育资助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体依法平等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权利,并向农村地区、经济薄弱地区适当倾斜。
    强化教育经费监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事业发展短板、教师队伍建设等教育重点领域,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投入支出结构,把钱花在刀刃上,提高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教育投入年度公告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健全教育经费审计制度,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校。
    (四)强化教育督导和监测评估
    推动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完善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制度,每年开展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价,推动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省市委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
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督导。以联合体、集团校、同学段等多种形式建立督学责任区,创新建设富有南通教育特色的督学责任区制度,落实常态督导。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开展专项督导,促进问题有效解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指导学校建立自我督导体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
    强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统筹规划学生发展质量监测与各学段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评估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监测。
    完善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督导评估监测工作。完善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发布制度,向社会公布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的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切实做好整改,推动改进工作。强化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五)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
    完善平安校园建设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平安校园建设体系,建立健全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机制,出台并落实平安校园建设考核办法。
    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全面建立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完善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形成群防群治,优化校园周边学生成长环境。落实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完善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和岗位安稳工作责任清单,建立风险预警、信访快处等常态化稳定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提升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水平。
    加强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压实网络安全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完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快速应急响应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网络安全监管监测机制,提升全局安全态势感知能力,提高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水平。完善网络安全评估激励机制,全面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大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完善网络安全队伍培养机制,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提升师生网络安全素养。
    (六)推动规划全面实施
    完善规划实施工作体系。建立以规划为导向的工作推进体系,建立责任明确、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主体,明确年度任务分解,并纳入考核体系,定期跟踪督查,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推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工作,对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开展评估,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吸收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推动规划实施公开化、透明化。
    四、视频学习
    1.《温暖——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时长8分钟)
    2.《十年——习近平与大学生在一起》(时长3分钟)
    3.《清廉中国·初心日记(时长3分钟)
    五、专题研讨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