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职业大学“党支部每周一学”学习材料 (2021年12月22日)
日期:2021-12-22 10:33:57  发布人:xcb  浏览量:899

    同志们: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在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一场高规格的会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文章。
    日前,省委教育工委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苏委教【2021】14号),就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高标准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部署。
    本周我们将学习《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和省委教育工委的《通知》精神,并学习人民日报的文章《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和信心——读<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下面,让我们开始本周的学习吧!
    一、《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来源:《求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第一,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我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各地区各部门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所未有,事业发展和政策创新为人才营造的条件前所未有,人才对我国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所未有,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第二,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550.4万人增长到7839.8万人。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第三,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作卓有成效。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第四,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这些事实说明,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必须看到,我国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等等。这些问题,不少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一、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管人才就是党要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必须支持和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一流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必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用好用活人才,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现象,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八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必须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教育引导各类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
以上8条,是我们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二、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一是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科学发展,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维萨里等一大批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人体结构》、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二是17世纪的英国,培根经验主义理论和“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加速了科学进步,产生了牛顿、波义耳等科学大师,开辟了力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成为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三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营造了向往科学的社会氛围,产生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安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科学家,在分析力学、热力学、化学等学科领域作出重大建树。四是19世纪的德国,产生了爱因斯坦、普朗克、欧姆、高斯、黎曼、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科学家,创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有机化学、细胞学说等重大科学理论。五是20世纪的美国,集聚了费米、冯·诺依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大批顶尖发明家,美国获得了近70%的诺贝尔奖,产出占同期世界总数60%以上的科学成果,集聚了全球近50%的高被引科学家。
    现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我国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后又饱经战乱和列强欺凌,导致我国科技和人才长期落后。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多年困扰、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第一,向用人主体授权。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当务之急是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授、授到位。行政部门应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用人单位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都应该由用人单位决定,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
    第二,积极为人才松绑。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习惯把人才管住,许多政策措施还是着眼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多、方法不灵。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落实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理念。要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第三,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四唯”现象仍然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滋长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继续采取措施为“帽子热”降温,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推进院士制度改革,更好发挥广大院士在科研攻关、战略咨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第一,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归根到底要从科技创新主战场中涌现出来,从科技创新主力军中成长起来。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党和国家要加强和完善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导和指导。
    第二,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建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领军人才,组建攻坚团队。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探索新的项目组织方式,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第三,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存在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生活压力大等问题。青年人才把精力过多投入到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上,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实际困难。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要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要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组织实施高校优秀毕业生接续培养计划,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遴选高水平导师,赋予高端人才培养任务。
第四,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许多产业面临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这要作为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企业要把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
    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我们要锚定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远景目标,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第一,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
    人才培养首先要聚焦解决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要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加大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要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立足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和创新实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要研究编制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人才发展规划,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第二,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要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人才对外开放是双向的,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要采取多种方式开辟人才走出去培养的新路子,使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储备更多人才。
    第三,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各级党委(党组)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统筹推进人才工作重大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要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级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二、《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苏委教【2021】14号)节选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闪耀真理光芒、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报告和重要讲话, 格局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我们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各校要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一)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更加自觉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五条历史意义”全面、充分体现了党百年奋斗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各地各校要引导师生充分认识“五条历史意义”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准确把握党百年奋斗的意义和价值,自觉主动加深理解,提升理性思考和认识,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而更加坚定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
    (二)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更加自觉地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决议》以“四个伟大成就”,全面系统总结了我们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进行了重点、深入论述,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各地各校要更加自觉地用伟大成就激励斗志、激发活力、汇聚力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牢鲜明的价值取向、形成坚实的行为导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三)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更加自觉落实“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决议》提出的“两个确立”, 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最大政治成果。《决议》的“十个坚持”是完整、系统的统一体,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是党百年奋斗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各地各校要把“两个确立” 作为最深刻的政治领悟、政治信念,引导党员干部和师生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要把“十个坚持”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九个必须”结合起来,一同认识、一同理解、一同落实,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
    (四)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真理力量,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决议》首次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各地各校要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党员干部和师生更加自觉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用新思想培根铸魂、启润心智,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五)深刻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更加自觉扛起光荣使命、奋力谱写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新篇章。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永恒主题。《决议》旗帜鲜明地讲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今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各地各校要引导党员干部和师生胸怀“两个大局”,落实“两个大计”,保持战略定力、凝聚磅礴伟力、付出艰辛努力,推动江苏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迸发出新活力、展现出新力量。
    二、肩负光荣使命,高标准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各地各校要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发作为、争先创优,积极投身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事业中。
    (一)心怀“国之大者”,高标准推动中央、省委关于教育的系列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各地各校要时刻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九个坚持”重要论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把中央精神、省委要求落实到基层一线,进一步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标准推动教育强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推动江苏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总体实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是全省教育系统的重大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各地各校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推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深化体教融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要加强国家“双一流”建设,推进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职“卓越计划”等,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集中攻关,以高质量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要全面深化“三全育人”、新时代教育评价等改革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强师资队伍,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培养打造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主力军。
    (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高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新征程,各地各校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办学的重要检验标尺,围绕促进共同富裕,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要把“双减”作为重要任务,推动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并进。要创造“人人共享教育成果、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生态环境,多渠道赋能学生就业创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充分、更优质的就业岗位,关心关注困难学生群体的学业和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各地各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工作格局, 落实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民办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组织全覆盖。要进一步树立大抓基层、严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贯彻落实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及全国全省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党建工作“对标争先”“强基创优”建设计划,提升民办学校党建质量。要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 落实好“两个责任”,健全“纪监巡审”联动机制,统筹抓好校园疫情防控、安全稳定、意识形态安全等,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育才环境。
    三、加强组织领导,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各地各校要将当前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上来,把深刻领会《决议》重要内容和全会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系统总结党领导下的教育发展史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党的历史的系统把握。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各级责任。要全面组织学习,利用“第一议题”学习、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形成党委(党组)引领学、干部带头学、党员系统学、师生全面学的局面,确保学习贯彻覆盖到基层、落实到人人。各地各校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决议》纳入干部学习培训、师生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培训班、学习班等, 开展集中轮训和交流研讨。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思政课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省属高校综合考核、巡视检查的重要方面,把全会精神有机融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强全会精神宣传宣讲,邀请省委宣传团、领导干部等来校宣讲,组织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大学生骨干组成宣讲团,深入开展校园巡讲、网络巡礼,以符合实际、师生喜闻乐见的鲜活方式,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凝聚起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思想共识。要加强新闻宣传,用好各类融媒体平台,应用开辟专题专栏、刊发学习体会、宣传典型经验等方式, 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举措和成效,形成立体传播格局。
    (三)加强研究阐述,形成理论成果。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论断和重大部署,发挥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组织重点团队、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要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结合全会精神在江苏贯彻落实的生动实践,设立研究专项课题,着力推出一批有思想深度、有理论厚度、有江苏特色的研究成果和咨政报告,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四)密切联系实际,深化学习成果。要把巩固深化全会精神学习成果同推进“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全会精神学习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把学习全会精神的思考认识、启示体会等转化为逐梦新征程的有力举措,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健全党建工作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落实“双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方面拿出新招实招硬招, 不断开辟高标准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新境界。
    三、《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和信心——读<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来源:人民日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宣部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已正式出版。《简史》以历史发展过程为主线,结合必要的理论分析,系统阐述了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五百多年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参考材料、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用书。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立足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大视野,从根基和本源上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学习《简史》,可以帮助我们系统掌握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包括了解社会主义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创立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如何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开始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了解社会主义怎样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取得了哪些初步成就,在经受了苏东剧变的严重挫折后,又怎样通过改革创新逐步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第二,学习《简史》,可以帮助我们夯实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为什么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什么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通过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为什么是一个长期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为什么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是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认真学习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简史,认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将其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深入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精神实质,真正打牢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根基。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史长达五百多年,其中包含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丰富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首先,通过学习《简史》,可以纵观五百多年世界变迁,认清社会主义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既不为发生的历史曲折所迷惑,也不为遇到的各种困难所动摇。其次,通过学习《简史》,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怎样总结他们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总之,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认真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这些活生生的重要事件,我们会得到许多启发和教益,这对于坚持守正创新、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十分重要。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着我们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作为合乎规律的必然趋势,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不同,必须经过人类的活动得以实现,所以社会主义发展史又是一个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了无数为真理而献身、为主义而奋斗、为信念而坚守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他在中学毕业时就树立了为人类工作的崇高理想。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面对普鲁士当局高官厚禄的利诱,不为所动;面对反动政府和反动势力的驱逐迫害,他从不动摇屈服。颠沛流离的生活,穷困潦倒的家庭状况,孩子无钱看病夭折的打击,身体饱受疾病的折磨,都没有摧垮马克思的意志,他始终不忘初衷,以顽强的意志走向自己的目标。列宁的奋斗精神同样令人十分感动。在从事革命的过程中,他不但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流放,而且遭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悬赏通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成了《国家与革命》等重要著作。在晚年病情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列宁仍然以十分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继续工作,口授了许多重要文献,为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耗尽了最后心血。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弘扬无产阶级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和斗争精神,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无数革命先辈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矢志奋斗的精神,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之不竭的强大精神源泉。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十分重要。世界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学习《简史》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在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在当时蓬勃兴起的世界社会主义大潮中,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而诞生的;了解我们党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了解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方面,学习《简史》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与欧洲及俄国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影响,在十月革命以后成功开辟了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在苏联模式开始僵化的时候,中国代表了世界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潮流,开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在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遭到挫折,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形势下,中国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稳定和发展了世界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辉煌,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的这种教育和启迪作用,通过认真学习《简史》,获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力量和信心。
    四、观看学习视频
    1.《为了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第八集 坚持敢于斗争(时长:9分钟)
    2.《走进马克思:马克思的事业》(时长:6分钟)
    五、专题研讨
    请结合本周学习内容,联系学校实际,为进一步做好学校人才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建言献策。